網頁

2013/11/3

台灣公民運動 邊緣化藍綠兩黨

作者:紀碩鳴
來源:《風聲》月刊 2013年 10月號

台灣民主社會「沒有是非只有藍綠」的質疑,被一場二十五萬人參加的公民運動顛覆,用網絡號召,以公民抗命的形式告誡世人:台灣民主社會成長,完全可以淡化政治,「只有是非不分藍綠」。一直被政治人物代表著的台灣百姓,在為軍人洪仲丘軍中死於非命的要真相運動中,拋棄藍綠找回自己。
中華民國陸軍裝甲543旅下士、台灣成功大學高材生洪仲丘,在歷經7天禁閉後,又被要求在炎熱高溫中進行高強度體能訓練,最終不幸慘死。消息傳出,島內民情激憤,紛紛要求公佈真相,嚴懲兇手。
受虐死亡事件發生後,因為有著「不讓仲丘白白牺牲」的信念,由包括醫生、律師、軟件工程師、國會前助理、退役軍人、證券業上班族、老師、學生、家庭主婦等39位互不相識的網友,其中有十位是女性,在網上發起公民1985行動聯盟。
這些發起者沒有政黨背景,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公民運動,他們在晚上十點才能上網開通訊軟件來開會討論,組織也只有簡單分工,分别从事架設網站、活動設計、財務管理及後勤規劃等。目標單一清晰,希望藉由訴求讓事件真相出爐,並且要求國軍改革,摒除以往陋習及潛規則,「要真相!要人權!」在短短兩周內,通過網絡號召兩度走上街頭,一次前往台灣國防部抗議,號召五千,來了三萬;一次圍聚凱達格蘭大道,呼籲公民站出來送洪仲丘最後一程。媒體宣稱突破二十五萬人參加。
成熟的公民社會,不會為反對而反對,要的是公義、公正。過程中,組織者排除政黨參與,不公佈真實姓名,不接受媒體訪問,沒有要求推翻國民黨執政,沒有要求馬英九下台,他們信守的是監督政府的立場,而不是打出反對、推翻政府的旗號。
正是這一場公民抗命運動,令馬英九親上火線,面對勢不可擋的滾滾民意,緊急止血,公開對外承諾,「一定要推動完成『軍事審判法』修訂,還洪家一個公道」。台灣「立法院」舉行專門臨時會議,以短短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三讀通過「軍事審判法」修訂案。台灣的軍事審判制度將面臨革命性扭轉,執行長達近一個甲子的「軍事審判法」將形同作廢。台北經紀人交流協會創辦人、獨立評論員王祥基對本刊表示:「這就是公民力量,台灣公民社會的經典」。
台灣早年的抗爭活動都由政治團體起議,王祥基說,互聯網時代讓公民社會有形成力量的平台。「社會自發的團體為正義,同樣有號召能力,並理性地就事論事,不以推翻政府為宗旨,達到目的就收手,甚至不留痕跡,不擴大化,不為政治團體利用。」由此,台灣進入了網絡號召形成公民力量的新時代。
當公民社會真正形成時,台灣成熟的民主體制才算上路。今後無論政府還是政黨絕對不能忽視社會的聲音,因為這種聲音無處不在。特別在公共議題如環保、教育、國防、經濟、重大建設及法律方面,政府將感受到公民意見匯聚後所形成的巨大壓力,而不得不快速回應。由於公民運動的非政黨本質,它將逐漸得到人民的信賴,預判政黨將從以往社運的幕後操盤者變成公民運動的跟隨者。
在台灣最近幾次公民抗爭運動中,站在政府對立面的反對黨被消音了。去年底的反媒體壟斷、今年5月抗议臺北市中心華光社區因重建而遷拆,8月則因洪仲丘被虐死而示威,台灣的公民運動一場接著一場。8月3日,「凱道送仲丘」這場台湾史上第一場單純由公民發起的對政府最大的抗議活動中,民進黨前後任主席只是默默地在人群中,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靜靜地參與這場公民運動。而年初全台反核四大遊行中,打著反核旗幟的民進黨只是默默地在另一個角落獨自遊行,或者只被允許行進在遊行隊伍的後面。突出打頭陣的是與政治切割的公民社會力量。
這種透過網絡號召,發起者来自各行各業,由素不相識到集思廣益、眾志成城的動員模式,是習慣傳統社運的政治人士、政黨團體動員的人無法想像的。無論被稱為「台灣版茉莉花革命」或「社會運動2.0版」,亦或「台灣苿莉花運動」,它都是一種「公民」運動,遠非舊的群眾運動可比。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:「一樣的抗爭卻有不一樣的效果,台灣民主正走向成熟。過去以政黨為中心發動社會的政治性議題,正在被公民社會的運動以議題為出發得到政府的重視。」
網絡世界,社運還需要不需要強化組織、幹部?洪奇昌認為,這是一個新的命題,也是對政黨政治的一個挑戰。「如果政黨不能快速作出應有的反應,公民團體會成為政黨的壓力,公民們在社會運動中找到自己了,政黨的空間就小了。」
台灣經過民主洗禮,公民意識本來就很強,加上網絡時代的催化劑春風吹又生。香江論壇主席江素惠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,臺灣藍綠兩黨永陷惡鬥漩渦,儘管民眾希望有第三勢力來制衡,但總不成氣候,縱有政治人物投身運動掀起浪潮,但事件過後總是船過水無痕。今次經过「1985行动聯盟」的號召,有二十多萬人上街示威抗議軍審法,逼得政府在最短期間修法以回應民意,不管政府此作為是否為民粹拖著走,草草修法亦有諸多不善之處,不可否認的是,臺灣新公民運動帶動政府的時代來臨了。「這公民運動無非成了第三勢力,也被稱為臺灣版的茉莉花革命。」
江素惠來自台灣,長年行走香港台灣大陸兩岸三地,她認為,臺灣所謂的茉莉花革命演變為「臺灣之春」,是在政治改革已完成,臺灣走上民主化之後,公民社會開始成熟,訴求在於爭取社會的公理正義,要通過「革命行動」來完善公共領域,改善政府制度的弊病以符人民的期許。此即是臺灣當今公民思想的主流,也對正處於政治改革,推動民主前進的香港有影響。
一直以來,每逢台灣有重大政治活動,香港都會派出觀摩團,香港人耳濡目染台灣的民主之路。江素惠認為,「香港公民社會還不成熟,但公民意識在不斷提升中」。台灣民主自由的今天會是未來香港的期許,香港社會也希望在社會運動中,闡發出找到公民自己的訴求。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